简介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防日常预后

简介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本病最常见于高血压合并脑部的细小动脉硬化,血液在动脉破口处流出而发生脑出血。

脑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60~80人/10万,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虽然脑出血发病率低于脑梗死,但其致死率却高于后者,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年龄阶段,男性略多,冬、春季节天气变化时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

病因

1

最常见病因

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

2

其他病因

动-静脉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变、血液病(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药物因素如抗凝或溶栓治疗等。

3

诱发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诸如心律失常)、吸烟饮酒、滥用药物、超重或肥胖、久坐不动。

症状

脑出血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部位、出血速度、血肿大小以及患者身体状况有关。

1

一般症状

多数患者没有什么明显的前驱症状,少数人发病前有头晕、头痛、鼻出血和眼结膜出血等先兆症状,一般量血压较高。

症状通常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少数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表现为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痪、视物不清、握拳、牙关紧闭、意识不清、抽搐、或面色苍白、大小便失禁等。

2

不同出血部位的特殊症状

(1)基底节区出血

①壳核出血:可引起一侧偏瘫,双眼向一侧注视,脑出血病灶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出血量小可仅有轻微的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

②丘脑出血:可引起脑出血病灶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对侧肢体无力,少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语,甚至精神障碍、认知言语障碍、人格改变等。

③尾状核头出血:常有头痛、呕吐、颈强直、精神症状等。

(2)脑叶出血

①额叶出血:偏瘫、说话笨拙、二便失禁,并可见摸索和强握症状。

②顶叶出血:偏瘫症状轻、偏身麻木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

③颞叶出血:感觉性失语、癫痫、精神症状等。

④枕叶出血:视野缺损、视物变形、一过性眼前发黑等,一般不会有肢体瘫痪。

(3)脑干出血

①脑桥出血:突然头痛、呕吐、眩晕、视物重影、偏瘫、四肢瘫痪等,严重者可很快出现昏迷,双侧瞳孔针尖大小、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等症状。

②中脑出血:常有头痛、呕吐和意识障碍,轻症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瞳孔扩大、走路不稳、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重症表现为深昏迷,四肢弛缓性瘫痪,可迅速死亡。

③延髓出血:突然意识障碍,影响生命体征,如呼吸节律不规则、血压下降,严重者死亡。轻症患者出现头晕、呕吐、眼球震颤、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

(4)小脑出血:头痛、呕吐,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起病突然,可伴有枕部疼痛。出血量较少者,主要表现为小脑受损症状,如患侧共济失调、眼震和小脑语言等,多无瘫痪;出血量较多者,病情迅速进展,出现昏迷、双侧瞳孔缩小至针尖样、呼吸不规则等。暴发型则常突然昏迷,短时间内有生命危险。

(5)脑室出血:出血量少时,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一般意识清楚。严重者意识障碍如深昏迷、脑膜刺激征、针尖样瞳孔、眼球分离斜视或浮动、四肢弛缓性瘫痪、去脑强直发作、高热、呼吸不规则、脉搏和血压不稳定等。

3

并发症

(1)呼吸系统:呼吸道感染如发热、咳嗽、咳痰等;神经源性肺水肿。

(2)消化系统:消化道出血(如呕血、黑便)、应激性溃疡等。

(3)心血管系统:心率、心律不规则,血压升高。

(4)神经系统:癫痫,表现为全身抽搐、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尿便失禁等;血管性痴呆,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执行能力和语言功能受损等。

(5)内分泌系统:高渗性昏迷,早期患者表现为情感淡漠、反应迟钝,渐进嗜睡,最后进入昏迷状态,尿酮体可阳性;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

(6)泌尿系统: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水肿等;尿失禁。

(7)电解质紊乱:高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

(8)长期卧床和瘫痪:深静脉血栓、压疮。

就医

什么时候应当就医?

1.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1)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2)单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3)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无法理解别人讲话。

(5)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双眼向一侧凝视。

(6)意识障碍或抽搐。

(7)吞咽困难。

(8)人格改变、情绪障碍。

2.如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或昏迷、大小便失禁等应立即就医。


怎样诊断脑出血?


通过询问症状、病史及体格检查,量表评估(可采用多个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措施),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头颅CT、头部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神经内科医生通常可以排除其它疾病,作出临床诊断。


脑出血通常需要做哪些检查?



1

体格检查


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2

量表评估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措施。常用的量表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NIHSS)量表、脑出血评分量表。


3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如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血气分析检查等。


4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根据情况,可选用不同类型的CT扫描。

①CT平扫:作为首选,可迅速准确地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大小、出血量、脑水肿情况。

②增强CT:可发现造影剂外溢到血肿内。

③灌注CT:能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了解血肿周边血流灌注情况。

(2)磁共振成像(MRI):头颅MRI有助于提供脑出血更多的信息,更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肿瘤及血管瘤等。但一般不作为急诊检查手段。

(3)脑血管检查:显示异常血管和造影剂外漏的破裂血管及部位,指导选择治疗方案。常用检查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


5

脑脊液检查


疑似颅内感染,可考虑做腰椎穿刺。


临床诊断的要点包括哪些?


1.中老年人常见,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多无前驱症状,多有高血压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2.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

3.临床常结合头颅CT检查和MRI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

4.出血量小者,可表现为单纯某一症状或体征,无全脑症状或较轻。出血量大者,发病后立即昏迷,全脑症状明显,出现脑水肿或脑疝。

5.发生在脑干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大,病情也较凶险。

6.注意和以下疾病鉴别:

(1)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疾病:急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引起昏迷的全身性疾病:①乙醇中毒、镇静催眠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②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和尿毒症等。适用于发病突然、迅速昏迷且局灶体征不明显的患者。

(3)外伤性颅内血肿:特别是硬膜下血肿,适用于有头部外伤史患者。

治疗


脑出血的基本治疗原则是什么?


1.绝对卧床休息。

2.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

3.调整血压。

4.防止继续出血。

5.减轻血肿造成的继发性损害。

6.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7.防治并发症。

脑出血有哪些治疗方法?

脑出血患者可进行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康复治疗和物理治疗等。一般以内科治疗为主,如病情危重或发现有继发原因,且符合手术条件者,可进行外科治疗。

1

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①卧床休息: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避免情绪激动及血压升高,保持大便通畅。

②禁食和进食: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宜禁食24~48小时,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者,如短期内不能恢复自主进食,则可通过鼻饲管进食。

③呼吸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意识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或缺氧现象的患者应给予吸氧。

④预防感染:昏迷患者可酌情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⑤止痛:明显头痛、过度烦躁者,可用镇静止痛剂。

⑥观察病情:监护患者的意识、瞳孔大小、血压、呼吸等改变。

(2)降低颅内压

首先以高渗脱水药为主,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常用降颅压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红蛋白、利尿剂等,其中,甘露醇应用更广泛。

(3)调控血压

如脑出血急性期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可予以平稳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脑出血急性期一般采用静脉注射快速降压药物,可选药物包括乌拉地尔、拉贝洛尔、盐酸艾司洛尔、依那普利等。

(4)亚低温治疗

是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常用药物是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等。

(5)止血治疗

如果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医生可能会采取针对性的止血药物治疗:

①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替代治疗。

②肝素治疗并发的脑出血:鱼精蛋白中和。

③华法林治疗并发的脑出血:维生素K1拮抗。

(6)其他治疗:

①低钠血症:宜缓慢纠正治疗。

②中枢性高热:大多采用物理降温。

2

外科治疗

(1)目的: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尽可能早期减少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降低致残率。同时可对脑出血的病因,如脑动脉畸形、脑动脉瘤等进行治疗。

(2)出现以下情况适合手术治疗:

①基底核区中等量以上出血(壳核出血≥30毫升,丘脑出血≥15毫升)。

②小脑出血≥10毫升或直径≥3厘米,或合并明显脑积水。

③重症脑室出血(脑室铸型)。

④合并脑血管畸形、动脉瘤等血管病变。

(3)常见手术如下:

①去骨瓣减压术。

②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③钻孔或锥孔穿刺血肿抽吸术。

④内窥镜血肿清除术。

⑤微创血肿清除术。

⑥脑室出血穿刺引流术。

3

康复治疗

脑出血后,很容易引起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只要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促进各项功能的恢复。依据患者病情可给予功能训练、协调训练、运动训练等。

4

物理治疗

主要包括功能性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顺序循环治疗仪、高压氧、按摩、针灸、推拿等理疗手段。其中,高压氧和针刺治疗如下:

高压氧治疗:可作为辅助治疗,能减轻脑细胞水肿、改善细胞供氧、减轻脑细胞的损伤,有利于后期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针刺疗法:目前已有关于针刺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试验,针刺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脑出血如果不治疗会怎么样?

脑出血总体预后差,具有高致死率,如果诊治不及时,可因出血的部位和多少不同,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偏瘫、昏迷等严重情况,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预防

1.控制血压:增强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于控制高血压。必要时可以使用药物来治疗控制血压。

2.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3.控制血脂: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为主,辅以药物治疗。

4.避免情绪波动、暴怒,避免用力排便。

5.生活规律:改变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6.适当运动:养成锻炼的习惯,做一些有氧运动。

7.健康饮食:均衡营养,控制饮食量,少吃肥腻、油炸等高热量食物,少吃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不暴饮暴食。

8.戒烟戒酒。

日常

脑出血患者如何护理?

1.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不宜长途运送及过多搬动,翻身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床头15º~30º,促进脑部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

2.患者需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被动运动训练,可避免患者关节僵硬和下肢静脉血栓。从床上到床边到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失语者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3.家属日常也要做好病情监测。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意识等变化,有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4.保持床单位干燥整洁,保持皮肤卫生,尤应注意眼角膜、外阴及臀部清洁,防止褥疮。

5.神志不清、躁动及合并精神症状者加护栏、适当约束,防止跌伤,必要时给予少量镇静剂。

6.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使用缓泄剂,必要时用开塞露通便,切忌大便时用力过度和憋气,导致再次发生脑出血。

7.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激动,解除患者不安、恐惧、愤怒、抑郁等心理,保持心情舒畅。亲属应多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时予以开导,必要时可进行心理治疗。


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1.若患者神志清楚,能进食并无呛咳,无吞咽困难:

(1)软质消化,低糖、低脂、高蛋白性食物。

(2)新鲜蔬菜水果。

(3)避免进食过饱。

(4)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油炸等对胃肠道的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及动物内脏等食品。

(5)降低钠摄入量和增加钾摄入量。

2.若患者昏迷不能进食,需进行插胃管鼻饲进食。

参考文献: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9(12):994-1005.

[3]杨月欣,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预后

评稿专家

赵晶 副主任医师

神经病学中心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立即咨询

医生推荐

郭庆辉 副主任医师

儿科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立即咨询

吴隆飞 主治医师

神经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立即咨询

左秀美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立即咨询

陈雯 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济南市中心医院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